夏至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中的第十个节气,zui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,也是古时民间“四时八节”中的一个节日。
夏至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就被古人采用土圭测日影确定了,通常在每年的6月21日和22日。
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zui北端,几乎直射北回归线(北纬23°26'),北半球的白昼达到zui长,且越往北昼越长。
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,空气对流旺盛,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。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,降雨范围小,人们称“夏雨隔田坎”。而江淮一带就坏了,夏至期间,这一带空气非常潮湿,冷、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,并形成一道低压槽,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。
风俗活动:
夏至时值农作物收,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、祭祀祖先之俗,以祈求消灾年丰。因此夏至作为节日,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。如古籍中所讲:“天地者,生之本也;先祖者,类之本也。”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,祖先是人类的根本,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。
自古以来,中国民间就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,因此江南一带很多地区的人们把夏至吃面当成了很重要的习俗。夏至代表着炎热夏天的到来,人们的饮食也要有改变,以热量低、便于制作的食品为主要食物。面条常常就是家庭shou选,所以夏至面也叫“入伏面”。还有就是因为夏至的面条基本上是用新麦磨成的新面粉,新鲜面粉里的营养成分较高,口感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