写在前面:
教育,要从娃娃抓起。芯片行业的教育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近期在刷某问答网站的时候,看到这个问题引起了超千万的关注热度。
原来,一则“五位2016级本科生在4个月的时间里主导完成了一款64位RISC-V处理器SoC芯片的设计,并实现了流水线制造”的消息,引发了芯片行业的震荡。
参与这个中科院大学“一生一芯”项目的五位同学,将这枚芯片命名为 “果壳”(NutShell)——发音与“国科” 相似。
这款芯片可以成功运行Linux操作系统,以及由学生们自己编写的国科大教学操作系统UCAS-Core。
这貌似看到芯片制造业的新未来?是不是可以挺起腰杆对着老美说“你们不行,我们只要4个月就能造出芯片”了?
其实,这只是一个开端,底层芯片产业的研发确实高深,但并非所有都是深到云里雾里。
5个本科生4个月的时间造出芯片,过程没有想象中那么浪漫和顺利,产品虽然距离真正的高端芯片还有些距离。
但是起码验证了一个方向,经过有保证的教学和实践训练,即使是本科生,也可以开发设计芯片。
另外,“一生一芯”项目的初衷,也是一个半导体人才培养机会。
而且众所周知,中国芯片产业缺人。到2020年前后,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需求规模约72万人,现有人才存量只有40万,缺口多达32万。
哎!铁打的行业,流水的人才。芯片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,就像这则报道所说的一样,半导体芯片如何留住人才才是产业应当重视的问题。
写在后面:
关于中国的芯片产业,大家都知道,设计领域方面的人才太缺了。芯片的制作流程、芯片是我们国人的痛,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不足,这是我们迈向发达国家的一道坎。
但“一生一芯”这样的改革,是真正的在培养人才,而不是培养毕业生了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不会被“卡脖子”,只有这样,中国芯片行业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。
当然,这一天的到来,还需要一段漫长的等待。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我相信,我们终会到达。